|
外国买家让房价狂飙 温哥华居民已出离愤怒# V8 t& n- a# n& ]/ B8 [( Q
|
2 _6 n7 M. C) u | |
加拿大各级政府无视温哥华房产可负担危机,采取了所谓的“让他们随便分蛋糕”的态度,放任不管。 ; H0 e0 Y) u4 o; y4 F
% [; v+ L; {' E* f4 c5 J* z) F: G | 但这个城市的居民,却已经出离了愤怒。 “大家对可负担房屋的关注都集中在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身上,”南素里业主Leigh Anderson说,“但对我来说中产阶级,尤其是年轻的家庭,根本没法在这个区域住下去了。” # J2 E. m, u3 F, w& B
Shaughnessy居民Lesley Bentley报告说,“目前,但我住的这一个街区就有九户新房在建。” ; L% A( P/ X, P- R" s
Jean Vardy说,她住在一栋一层的房屋中,这房子是几十年前建的。 * v+ e w2 v( s' }. l4 ^
“每天都有人敲门,邮箱里有传单,经纪人会给我打电话,人们就站在路边拍我家的照片!”
9 q2 R; [8 r4 ]' A; P 《温哥华太阳报》的读者们也会给我们发电子邮件,抱怨社区中不断捣毁旧屋,建大的新房,以最大的居住密度建房等等,影响了日照,也影响了隐私。
& p% h7 D( B1 m, z! i) G Doug McCandless对于一个建筑项目能持续两年也很痛苦:“我们的社区像是被挟持做了人质,这些合同商来来去去,工地上留着大片的混乱不堪,什么时候是个头呢?”
3 ?* t3 \4 D& ^ d1 n) B% p8 D
: v) ~+ C0 d6 j; k0 q! ]; Z7 I 你或许觉得政客会感受到一些上述提到的痛苦,或许是这解决一下温哥华房产市场面对的问题。举例来说,是不是要求发展商对收到影响的邻里拿出1000元补偿? 但事实却是,房产市场是政府的金库。政客们才不关心社区邻居是否收到干扰,他们只要市场继续保持热度,他们只要现金不断流入。
2 \) U7 x. `7 O, S! t7 \; a0 S2 [ 比如,市政厅从建筑许可保险和居住密度奖金中获取经济利益,房产的密度越大,市政厅邮寄的地税单就越多。
, I8 Z; x4 ?: k* V G4 j- T5 p/ C 从省府来说,卑诗省拒绝修改房屋转售税,因为显然这也和省份收入相关。 ; l/ C, u; _) y; P& z- l( a; Z( h
事实上,简慧芝的政府在最近的预算案中,让房屋更加不可负担,价值超过110万的房屋屋主不再有资格申请地税优惠。此前的门槛是129万5000元。
8 F) C# O$ u/ o9 _5 F 有些人或许担心外国人购买本地房产会不断推升房价,但政府却不想跟随新加坡,澳大利亚,香港和伦敦的脚步,对外国人购买本地午夜征收重税。
4 M" i% d( P/ ^ 一年前,卑诗大学地理教授David Ley接受南华早报采访时表示,他很惊讶至今未看到温哥华进行政治反击。
8 I+ j0 X9 X9 E4 X8 J) ]2 d 南华早报其后发表文章“中国人买豪宅,温哥华人入微距”的文章中,Ley如此说:“房产市场的恶化程度相当之高,对许多人的生活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 f# j% F; M; Z( f9 ?+ e) n
Ley对温哥华房产市场的研究也在文章中进行了报导,显示房产价格和外国移民人数成正比。 % X9 s/ x/ n s7 V
文章的作者Ian Young上个月在温哥华发表演讲时,就温哥华不断吸引中国大陆买家的问题也说过,“关键的问题是缺乏对温哥华在中国富豪心目中的地位,温哥华目前是中国富豪移民内心最向往的地方。” ) H2 \; p* u( e" c. H
当然,外国买家带来的不止是坏处,他们在购买房产的同时也刺激了经济的发展。至少现在,政府更在乎经济而非缺乏可负担性。 + \# j' M, x2 E7 x, g6 ]
| - - g Z) `* \. Y& X5 K
6 \/ l' ^- L% D4 q$ _$ G* F! b/ Z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