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大气粗 传中国中车将购加拿大庞巴迪6 h; c" a) y1 Q5 R; |( H& O8 r$ j" J2 j
| | 2015-06-25 14:38:30 证券日报 |
中国南北车合并为中国中车(又称:中车)的交易已大功告成,公司于6月8日正式复牌后,终结了南北车长达15年竞争时代,中国铁路巨无霸亦由此诞生。 6 y# D: D/ U5 O# A; L- d J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车复牌前夕,中国置业投资宣布,中车全资附属公司CSR(HongKong)将以每股0.1港元的价格,认购65亿股中国置业投资新股份,相当于该公司已发行股本约1.62倍,及扩大后股本约61.8%,取得绝对性控制权。中国置业投资获中车入主,顿成市场焦点,前者股价于消息公布后劲升近2.9%。 3 s# t% k& n! l/ g
不过,有市场人士对于中车已在香港上市,为何仍要在港“买壳”,以及为何属意中国置业投资而提出不少质疑。 ' h: y0 E! L3 g- ^4 O- P6 g
对此,有接近中车的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透露,事实上,南北车二合为一变成中国中车,只是中国铁路行业重组改革的第一步。而中车收购中国置业投资其实是为了以后给收购庞巴迪铁路业务铺路。 ) D$ Q3 ^4 ^: A* y3 B% o
对于上述关于收购庞巴迪铁路业务的猜测,《证券日报》记者咨询相关部门人士,但截至发稿日,并未收到回复。 * L" D& E P4 x* }* w5 ^+ h
或收购庞巴迪拓展海外市场 / u% ? Z$ t! P4 U! z
今年4月份,路透社援引两名知情人士的消息称,当时的南北车正与加拿大庞巴迪股份有限公司讨论控股后者铁路业务的可能性,并表示有关并购需要在南北车合并完成后才会继续推行。 # f/ ]+ k2 y' K0 k
尽管当时消息涉及的三家企业均未公开承认,但结合庞巴迪近年在国际轨道交通市场的颓势和南北车合并后进军海外市场的攻势,许多业内人士认为这一传闻有较强的可信度并表示乐见其成。而这一收购案一旦达成,南北车将获得进军海外发达国家市场的捷径,庞巴迪也能够弥补其飞机制造部门的资本缺口。
) W% y3 ^2 c! I- L' s 资料显示,总部位于加拿大的庞巴迪集团旗下有宇航和运输两大业务集团,庞巴迪宇航是仅次于波音和空客的全球第三大民用飞机制造公司。2011年之前,庞巴迪运输集团曾是全球最大的轨道交通运输装备制造商,其轨道交通业务潜在价值高达50亿美元。 3 r# i: k9 l/ a$ h7 V+ h
回顾南北车合并前的轨道交通装备市场可知,从2005年到2011年七年间,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营业收入几乎增长了四倍,而庞巴迪、阿尔斯通、西门子同期的营业收入仅增长10%左右。在海外咨询公司发布的全球轨道交通装备企业排名中,2010年,中国南车(20.28, -0.93, -4.38%)、北车尚处于庞巴迪和阿尔斯通之后,位于第三和第四位,这一排名在2011年出现反转,中国北车、中国南车分别跃居第一和第二位,庞巴迪和阿尔斯通则排在了第三和第四位。 8 D8 l7 ^0 m6 Q* j3 m: Q
去年12月30日,中国南车与中国北车宣布将合并为一家新公司。这也被看作是庞巴迪准备放弃其铁路业务的导火索。庞巴迪公司前首席执行官皮埃尔·博杜安今年2月份曾公开表示,南北车的合并迫使庞巴迪重新思考其在行业的竞争地位。
' q$ ^' }% D( F% z 不过,庞巴迪公司发言人伊莎贝尔·龙多在回应有关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集团有意收购庞巴迪铁路业务多数股权的报道时称:“庞巴迪运输部门不对外出售。” ! A d- f9 j1 ?, M# m. n1 ]; _- f
但有人业内人士分析,庞巴迪飞机业务正因成本超限以及新的C系列项目发展而面临困境,该公司股价今年累计下跌38%,公司长期债务超过90亿美元。如能出售铁路业务也算是双方受益。
" `3 `0 ~1 E6 [% e$ n# r1 P* Q* S 同济大学轨道交通研究院研究员孙章表示,西门子、阿尔斯通、庞巴迪等企业在轨道交通行业起步较早,技术标准都是相通的,买了一家就基本上等于掌握了欧洲标准,这也是我国企业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捷径。若能收购庞巴迪铁路业务,中国中车的国际化进程将提速。
3 Q3 \* h& l" | 据了解,庞巴迪与中国的合作开始于上世纪50年代,目前庞巴迪在中国已经有4家合资公司,包括:江苏常牵庞巴迪牵引系统有限公司、青岛四方庞巴迪铁路运输设备有限公司、长春长客庞巴迪轨道车辆有限公司、申通[微博]庞巴迪(上海)轨道交通车辆维修有限公司。除了铁路车辆外,庞巴迪在铁路信号技术上也有较强的技术优势,而这恰恰是中国中车的短板。 ; s; a% T1 r8 e' l; X
有业内人士评价,收购庞巴迪之举将弥补中车薄弱的信号技术,最主要的是加快高铁技术的海外输出,有着巨大的经济效益。 $ Z6 |5 w8 t8 o6 o
有接近中车的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透露,中车成为全中国最大的铁路企业后,未来将积极进行海外并购,透过收购国际同业来提升自身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在中车逐步晋身成为国际龙头的过程之中,将部分业务分拆或借壳上市,来释放集团资产价值和加强融资平台,亦属合理及正面的企业行动。而此次收购中国置业投资,或成为收购庞巴迪的资本跳板,借助中国置业的“壳”完成海外并购的“实”。 9 f% A1 y# ?: _# e9 h1 l9 H
中国置业发展多元化
3 d u4 V8 T7 j! Z5 F7 W 中车发言人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目前正对中国置业投资进行尽职审查。同时其否认公司会向其注入资产。但仍有投资者看好中国置业投资。 - a) S/ v( ^8 c1 \% P. X
结合中车未来的发展方向,有资深金融人士认为,中车入股中国置业的另一个核心因素,或在中国置业的百慕大注册身份上。“中国投资人大多通过海外上市了解到开曼、百慕大等注册地,一方面这些地区没有和任何国家签订双重税务协定,可以有效避免当地的高税率税务问题,避免双重税收。另一方面在百慕大注册的公司可以在卢森堡、都柏林、温哥华和美国申请挂牌上市,百慕大更是被视作在美国上市的最佳‘跳板’”。
- B8 F/ P% b; m0 C 上述资深金融人士分析,中国置业对于中车的更大价值,也许就是在中车全球化启航的路上,以其较为优质的公司身份,能够为中车带来在国际融资平台发展的能力,亦不排除未来的海外并购以及子公司在海外上市的可能。而此次收购的成效究竟如何,无需过多猜测,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会有更进一步公告解读。
8 n1 S) v/ G. i# P, A; l 值得注意的是,现如今的中国置业投资有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4 b+ _1 y' R+ h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置业投资主要业务为物业投资、内蒙古铜矿和钼矿开采业务投资,以及提供教育支援服务。
! ~# t* G& k; p& {+ B* ~ 截至2014年9月底,集团营业额录得502.4万港元,较上年同期增加53.5%,主要由于投资物业租金收入上升及新收购的教育支援服务所贡献。集团于去年9月底所持有、位于中国的投资物业总楼面面积约为7,004平方米,出租率高达100%,租期介乎8年至12年。年报显示,该等物业估值约1.86亿元人民币,每平方米租金回报率达到8%,预计未来五年应收最低租赁付款按近3600万元人民币。
4 u+ y; }$ H8 N8 p, y 另一方面,中国置业投资于2013年底以1150万港元收购贤达教育集团32.39%权益,上半财年教育支援服务已录得65.5万港元收入。 ( u& v5 M+ E8 ]8 [# |
此外,中国置业投资于去年4月份及10月份,分别斥1000万港元收购寰雅教育之90%股权,及1亿港元收购Liqun及其拥有90%权益之科德教育,并设有盈利保证。寰雅教育主要从事提供学生转介服务、海外教育顾问服务及入读海外高等教育学府之服务,科德教育则从事教育软件交易及提供教育、技术培训及教育咨询业务。
. D/ W+ A4 v7 v* t: s% j3 S! \ 有业内人士评价,“随着近年愈来愈多内地学生来港或到海外升学,预计集团日后来自教育服务业务之收入有望显著增长”。
, t2 a1 r6 C& w( Y4 _1 h4 m' }8 \ 有分析人士认为,去年9月底,中国置业投资流动资产达1.98亿港元,较去年3月底的3634万港元大幅上升,其中现金及现金等值项目和应收承付票据分别约8848万港元和9765万港元;至于流动负债则由去年3月底的2580万港元减少至9月底的1760万港元,非流动负债因发行可换股债券及认股权证而上升至8396万港元;期末资产净值增至约4.06亿港元,整体经营和财务状况良好。 & F8 c" j. k/ p( X, Z
对于中国置业投资未来在本港资本市场的表现,市场人士认为,“短线将取决于集团能否成功卖盘予中车”。 : Z1 ?2 g( V, U* V
基于中国置业投资本身优势,加上中车开拓海外铁路市场的迫切性,市场人士对这次交易普遍感到乐观。
/ B9 z& h1 Y- ^9 w' k# ~ | -
6 ` k. g+ |0 L6 @" w$ q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