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饭菜都凉了 华裔家庭出现“第三者”0 e: `0 V: f+ y' ?% \
. {/ U- a" ~9 @ 家庭的第三者/ o2 ]6 V% L: k+ s5 M
z. M: M" F* e$ M B 手机,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的生活工具。智能手机功能强大,是把通讯、社交、资讯与娱乐一炉共冶的轻便电脑;不少人对手机的依附,已到了难捨难离的地步。任何事物,一旦超越常态,就会产生反效果。「无手机恐惧症」(Nomophobia)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蕴酿衍生。这是对手机成瘾而难以自控的一种症候。手机不在身边,便会感到恐惧、焦虑,不安。
: ]# w* Z k4 H. f6 X* Z, P5 j( r7 X# ^2 O6 t2 T) ^3 n! u/ q6 o
9 ~& P" c9 |2 e% K, U
自从出现了手机这个「第三者」之后,子芳的家便不再一样了!一家人已很久没有坐在一起吃饭聊天,日前趁儿子暑假回家,子芳特别弄了他最喜爱吃的菜,又炖了一窝汤,好替经常熬夜的丈夫进补一下,可是,围坐的饭桌上却出奇地安静-子芳看看丈夫,正不停拨弄着手机,回短讯、看电邮;再看看儿子,也是一面吃饭,一面盯着手机下载的短片,自个儿在笑。看着这两个低头族,子芳越看越气,最后干脆也把手机拿出来,给父子俩传送一个短讯:「饭菜都凉了,可否暂时放下你们的手机,先把饭吃完好吗?」) I$ K( |& n2 B: Q3 u3 b
! m: Z0 p( Q. H6 L* u
手机如影随形' D; P8 n0 O. k+ \& j; _
4 ~& s" u$ ^4 p- L5 a: p& ]/ @ 为了方便联络,明辉在女儿子青开始念中学时,便送她一部手机;没想到,女儿跟手机渐渐变成连体婴,时刻形影不离,不管上课、在家、在车上、在床上,甚至上洗手间都不能分割。以前,子青放学回家,总会和爸妈聊聊学校的趣事、 或吐吐苦水,哪个男同学对她有意思,哪个老师不公平......可是现在,一回来就只会忙着跟朋友发短讯、传照片,就是连说「晚安」,也是在房间以手机短讯传来,教明辉后悔不已!
, {1 e- B: r% I1 k) w5 \: f9 V( w+ S5 G1 [ N6 P
超额电话账单# n( b9 g6 P; {" V
! z' y" k1 v+ j2 s# T- i1 f4 o9 q 收到加拿大电讯公司的账单,需付款额竟比平日超出$50,这已是继上个月之后,第二次的超额事件。晚饭后,志超召开了家庭会议。他拿出账单,严肃地说:「这是呈堂证供,请大家传阅。」15岁的儿子和13岁的女儿已知不妙,只得默默听候发落。志超继续说:「鉴于电话费超额事件,已连续两个月发生,实在不容忽视,经与母亲商议后,有以下方案:一、下月开始,超额费用必须由当事人负责支付。二、每超额$1,将停止使用手机一天,如果情况没有改善,你们仍不自律的话,行动将会升级,就是没收手机......」( M1 W$ o9 s) h& d
; f. Q: q& h, j1 A& I# Z
手机令人上瘾8 j9 W2 Y# n( ]- U' \6 W! T
" g* J# g% d0 ~7 h2 ? 单亲爸爸永明,跟10岁的儿子相依为命、宠爱有加。每日下班后,为了不让孩子到处乱跑,于是任由他用手机看视频、玩游戏,好让自己可以专心预备晚餐、做家务。没多久,永明发现孩子有事没事也嚷着要手机,对其他东西完全提不起兴趣;不给他手机的话,早上不会起床,甚至大哭大闹,直至一机在手,人才会安静下来。手机竟成了孩子的镇定剂,而且「机瘾」日深,真是始料不及啊!2 \' l! F9 a3 I$ p. G, E! a6 W6 W/ x
! l; C" m+ d8 j+ ]
不需手机相伴
- p, T7 U% {9 t0 ^5 x8 u" H- x
' d# x- v$ S/ N) u( k4 p w 黄静的侄女来多伦多留学,考虑过实际的情形、权衡利弊之后,决定不给她配备手机。一是因为她在家居住,出入管接管送;二是她的主要活动,都是在校内;叁是家里、学校都有电话,若真有要事也可以联系。所以并不需要手机。就这样,在她读书几年间,一直没有手机,问题不大,似乎学习更专心。
) i: c. N3 A, }
' q6 w! I2 ?' K6 F1 @ 生活得更简单4 H1 \1 R7 d9 I: Z% R7 w
) e" V2 F' ?7 y" f* _0 h( I2 Y 不爱交际说话的郭源坦承,对他来说手机只是一件摆设,没多大实际需要;因为人不是在家、就是在办公室,要找到他,十分方便容易。回到家中,他更干脆把手机关掉,落得清静。结论是,没有手机或少用手机,也一样可以如常生活,比起那些分分秒秒都在检视信息、查看电邮的忙人,活得更轻松、更简单。
: N! M" T* O' p5 g
' l+ x+ b x/ ~# S* M% f& { 看到五岁大的儿子很喜欢在吃东西的时候看书,叁岁的女儿则在吃东西的时候把玩具放在旁边,不时把弄,张允不明白为何他们会这样。/ N. R* P+ g e) E! g4 ~6 O
) f$ ^% [( }' C2 o- R t D
那天,晚餐时间到了,一家人等着开餐。张允由于要留在书房先处理一些事务,所以最后一个才坐下来。他一坐下,儿子立刻递上手机:「爸爸,你的手机。」女儿接着说:「爸爸要和手机一起吃饭的。」他向来自认为是个以身作则的父亲,非常注重在言语、处事上作孩子的好榜样,直到此刻,他才意识到,因为工作上常常要通过手机即时处理问题,以致儿女不自觉地模仿了父亲的行为。张允立刻自我警惕,不再在吃饭时处理公务,也要求孩子们专心吃饭。不到一个星期,孩子们自动自觉地把这个陋习戒掉了。. z( R7 V2 S: g0 z& ~; |
- r2 o' A q9 B: P5 J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建立,是需要长时间的相处和全情投入的沟通,现代人惯
) n' Y0 H( e; \& ~9 X9 a/ S9 W; ]+ o( U3 p- y5 E1 P
用短讯和WhatsApp,讯息传递虽然又快、又多、又有效率,但短句不足以表达真实的情感,纵有预设的表情符号(emoji)代劳,也不过是工具。事实上,这些预设的短句和符号是另一种束缚,对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帮助不大。短句削减我们对书写的兴趣,符号妨碍表达能力和创意能力的发挥,结果,限制了我们与人相处的真诚和真实。
' W8 \: @* N3 B9 A; e0 w3 p4 x$ X a4 G/ C7 g
婴儿潮之后,婴儿出生率低、家庭成员少,孩子与人交往和沟通机会更少,移民的情况更甚,人脉圈子小,影响到孩子建立人际关系的信心,因此,培育孩子的沟通能力至为重要。4 X& Z: @! _' k1 Z* e- `* u# I: p( |
7 t6 ^5 Y7 D8 @2 e2 A0 t
手机的出现,很多人错误地认为,手机可以广交结友,事实是朋友未必要多,但要真诚和深入,交朋友在乎交往和交心,不只在于交换近况。青少年要有真正和固定的朋辈群体,参与群体和队制(如球队、乐队、教会团契等)的帮助很大 。# u* b7 @- d0 u, u1 K1 L
: A O. O* M5 {4 w. s8 ?" q! L
手机不单深入我们的生活之中,还改写了我们的情感发展。曾经有一个年轻人问我:「同情心是甚么一回事?我每天在手机上阅读天灾和贫穷的故事,甚至附有图片,可能太多和太真实,我变得麻木,天天都这么多灾难,同情又有何用?我现在变得对任何事情也不会感动。」一机在手资讯无忧,但一个人的成长过程缓慢,培育需时,没有速成这回事。少年人的情感发展,未能跟着手机的速度而同步成长,未有足够成熟程度面对过多的真相;相信连成年人也未必招架得来,青少年又如何抵挡得住呢!
5 R0 I" G& h" w. h$ I" B2 ^
n; X' n* s& N7 i/ o9 p! { 手机的出现,确实带给我们很多的欢乐和方便,透过小众传递,即时享受与朋友分享和沟通的乐趣,而且对在学和在职人士提供极具效率的资料;但是与此同时,与你有关和无关,甚至不应该有关的事情,都传送到你的手机上。因此,使用者要有相当的成熟程度和自制能力,才能应付随之而来的种种选择,如消费购物、交友、个人政治及言论取向等等。这解释了为何父母要对青少使用手机,作出监管的塬因之一,是担心孩子未有足够的成熟程度,整理排山倒海的资讯,以致作出错误的选择,后果可大可小。然而,各种禁止或管制的措施,都没有解决问题的核心。问题核心是世界可效法的事情实在太多,但不都有益处。
0 }7 |. G( Z: T1 R
, @ T; S# w9 _) @6 W. n 帮助少年人确立正面的人生价值观,对真、善、美要欣赏,对爱与关怀要施与至为重要,培育他们的分析能力和创意想象力,建立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以致他们能够独立面对诱惑的挑战 。7 s1 I5 g& _6 j+ t1 A$ T! G
/ z7 {& d$ m6 j, G
手机是现代人的必需品已是铁一般的事实,与其对孩子施行监管和操控,或尽量延迟他们使用手机,不如跟他们同步进入新产品时代,学习和使用手机带来的方便和喜悦。有人视手机为洪水猛兽,害怕陷进沉溺,影响健康,甚至惹上麻烦,阻碍正常生活,危害成长;其实手机只是其中一个时代的新产品,就如昔日众多的新产品像电话、电视、电脑等一样,都对当代带来莫大的冲击,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和成长的规律。不过,任凭产品有多大威力,不能取代的,是人与人之间真情流露的关系,只有真挚的关怀和爱,才会经得起时代的冲击。我们可善用手机的特性,传递更多人间美善和爱的故事及信息。. k+ c: b# ]$ y \. D0 D/ t)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