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MontrealChinese.com蒙特利尔华人网 蒙城华人网 蒙特利尔留学生论坛 蒙特利尔中文网 蒙城中文网

标题: 郁闷!一些房奴续签房贷也要过压力测试 [打印本页]

作者: wuhan    时间: 2018-5-15 16:09
标题: 郁闷!一些房奴续签房贷也要过压力测试
郁闷!一些房奴续签房贷也要过压力测试
| 2018-05-15 10:25:06  加广中文 |
  在今年一月份加拿大联邦政府和中央银行要商业银行严格控制房贷审批标准的措施生效后,不少购房者发现自己或者拿不到想要的大额房贷、或者是由于通不过银行的压力测试根本就拿不到房贷;而那些几年前就已经购买了住房、现在5年期固定房贷到期需要续签房贷的房奴们发现,他们续签房贷可能也需要经过压力测试,如果通不过房贷压力测试同样拿不到房贷。
3 B- L- K& M0 q) }
& J+ `% n- g0 O# A3 b

1 x8 I; \  T, @& u# L8 h
  严控房贷发放
3 W( p( @& R! Q5 V0 I* o

0 T5 A: X: F1 E( w: ^6 ]1 c* J+ P
  加拿大Ryerson University研究房地产管理问题的Cynthia Holmes指出,联邦政府严格房贷发放标准就是要确保加拿大人不要负债过高,其债务负担不但要在目前低利率环境下可以应付、就是在利率上升两个百分点时仍然能够应付。6 D% u5 @' g% }
  虽然加拿大联邦政府严格房贷发放的主要目的是让想购房的人不要头脑发热背上过重的债务,但这一严格发放房贷的措施也让不少房贷需要续签的房奴们叫苦不迭。8 T: p) w% W/ [
  Seth Wenig/Associated Press
' N7 I% \: ?* m2 |
  7千亿房贷要续签
  加拿大中央银行的统计数字显示,今年有超过7千亿加元的房屋贷款需要续签。  o8 J: N% ~7 b8 L5 s- t! a
  那些需要续签房贷的房奴们如果继续与原来的银行续签房贷,则不需要经过压力测试;但如果为了寻找更优惠的贷款利率而更换贷款银行,则新选择的银行要对其贷款申请进行压力测试。
% I1 h: J6 B4 @$ I3 V- u/ o
  加拿大Ryerson University研究房地产管理问题的Cynthia Holmes指出,研究显示,有86%加拿大的房奴们在续签房贷时会选择继续向原来的银行借房贷。
  换银行要过压力测试
  2011年在大多伦多Markham地区买了房的Sharan Mahesan是那些郁闷的房奴中的一个。* B# L' Y( d6 A% n5 X0 a
  Sharan Mahesan告诉加拿大广播公司记者说,他的房贷2018年到期需要续签;贷款银行给他的续签通知说贷款利率要明显提高。# y, q. K3 }( f' e5 ^+ [
  大多伦多地区的房贷专家Varshan Thavarajah说,现在银行寄出的房贷续签通知给出的房贷利率比几年前要高出至少0.2%到0.5%个百分点。& G1 I, s% Z' l2 k* A7 T
  这倒不是加拿大的商业银行太过贪婪,因为他们从金融市场融资的利率今年以来也在不断上升,已经达到7年来的最高点。
8 _0 [' J) b9 D% X) r) t
  2011年在大多伦多Markham地区买了房的Sharan Mahesan / CBC5 S+ A7 K6 F# k, `- N( q! V4 ^" P
  房贷利率影响大
  即便是房贷利率提高一点点也会造成房奴们还本付息的负担明显加重。比如30万加元25年期、5年一续签的固定房贷的利率如果提高0.3个百分点,则该房奴每个月要多支付50加元的房贷供款,在25年的房贷有效期期间要多支付1万5千加元的房贷利息。
+ e  X: Y  R& x8 z0 L; [2 D, v
  Sharan Mahesan说按照他原来的房贷银行提供的新房贷利率,他每个月要多支付几百加元的额外房贷供款,他费了好大的劲才通过了另一家银行的房贷压力测试,得到了较好的房贷利率;但就是这较好房贷利率仍然高于其原来的房屋贷款利率。6 |& K! R$ K& u7 v
  梦该醒了8 o. F% `6 P# s; ^  U* f
  Sharan Mahesan承认,他们这一代房奴被过去多年来的超低利率惯坏了,现在是需要梦醒的时候了。
1 F) C0 u% C! {2 P5 D
. w: \3 k: R6 I: M( m' H& {





欢迎光临 www.MontrealChinese.com蒙特利尔华人网 蒙城华人网 蒙特利尔留学生论坛 蒙特利尔中文网 蒙城中文网 (http://www.montrealch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