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 y# u, R: E) V4 ]性学专业报考者寥寥$ M/ K) `. G5 A6 E, t( F
) _9 a6 o' R" w 据北青报记者调查,国内学术界,性学作为社会学、心理学等主流专业的某一分支而存在,“性学”独立成专业,在大多数人看来,成熟度和公认度不够。按照大学通常以就业(需求)定招生(产量)的专业设置法则,既然性学专业需求量小,报考者也就趋于小众,何况关注性学研究领域,极可能被视为边缘人。李银河曾说,性学相比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它从创立之初就是一个备受责难和争议的研究领域,尤其是来自道德的责难和社会辩论。无论中国还是西方,性学或多或少遭遇类似困境。 , F i& ^# _/ t* z# l- U# A2 _' S R; l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首都高校至少有中国人民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华女子学院开设了“性学”课程,另有一些学校会涉及“性”相关的课程,但多在生理保健课或思修、心理课程中有所涉及。人大、北林、女院的“性学”课的老师多来自本校设立的类似“性与性别研究中心”的研究机构的老师,但各校在叫法上略有差异。' X2 I& s. t: p7 x% {. H( W
" S' F# k# Y8 \ 大学里的此类科研机构,多挂靠在高一级学科之下,如社会学系。而中华女子学院的情况略有特殊,它专设性别与社会发展学院,该学院的4个教育单位中有“女性学系”,作为国家教育部、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女性学的学生会上性学专业课。”一位不具名的女院同学告诉北青报记者。 ! {" Y. I* R5 B' |. n $ i( q% Q8 V# r8 o c( |预防艾滋病不是性学课堂主要话题+ r" j" z' X( N! ~! Q
# l$ T! q. [% h4 e4 U: k
人大大三的高同学在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上学期他曾选修过《性与性社会学》的课。作为校选通识课程,非社会学专业的学生都可选,共一个学分,考试形式也相对自由,写论文或课堂感受均可。授课老师是人大性社会学研究所的黄盈盈老师,她是潘绥铭教授退休后该所的负责人。# h0 v2 M ~2 K- B( f6 P* q
. K6 M2 J0 I/ e1 D3 k% b! `' \. @! r 据学生回忆,潘教授曾作为随堂嘉宾,开了两次随堂专题讲座,主要讲的是中国性革命的发展史,尤其是性学观念的变迁史,以及对东莞等地“小姐”田野调查的经验谈。黄盈盈老师更多地介绍和梳理西方的该领域研究理论。/ I! M" ^+ K' K0 j3 R k/ M/ e
( X" l* S4 A7 @; |/ r% O2 B1 g. [
而在北京林业大学所开的性学课程,对本科和研究生都有相应的公选课。在北林性学研究所所长方刚老师2010年发表的博文上,北青报记者留意到,研究所目前开设的心理学专业本科生课程包括:“性与性别心理学”、“社会性别与质性研究基础”;研究所开设的全校本科生公选课为“两性关系与两性文化”;研究所还开设了全校的硕士研究生公选课“性别、心理与法律”。& `: d% E3 F. q6 j3 r1 D+ n% G
3 o k' D; f9 Y( f( e* v
据了解,成立于2008年的北林大性学研究所,2010年开始招收性别心理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而“两性关系与两性文化”公选课程因在林大学生中十分火爆,常常有学生抱怨“抢不到课”。甚至,还有人专门建立了网上讨论群组,并上传PPT课件。$ w" u7 c2 a3 g4 x2 u
) ]. g3 T, M1 _ 例如“两性文化”课,分为“认识性别”、“性产业”、“性:从道德视角到人权视角”、“大学生常见性/情困扰与对策”、“艾滋病时代的性健康”等专题。既有理论研究和理论方法介绍,也有学生们切身相关话题。 / g4 {, A! G" \* A " X! N: ^6 _: R5 i+ ^, A 选性学课程的学生,反馈呈现两极化。既有“慎重选课,很多无知同学被坑害了”的抱怨,也有人声称,“这是从小学以来上过最好的课。风趣、深刻、一针见血!”% z$ @5 l- {+ p: [) l- o
) R; k0 H& U( a- F r9 J" B k
“一般会以为这是生理卫生课,但其实不是。预防艾滋,也不是我们课堂的主要话题,虽然会涉及。全校通选课,有常识普及的意味,更偏向于社会学研究方法的课程。”一名人大的学生在谈起自己上课感受时说道。8 H. T1 G/ |' D& E P
0 V* n9 n/ g4 u! Y% d女研究生从事红灯区调查面临心理压力 ! P2 D' y- q$ F9 Y% k 0 h* P& L3 S. v) S 潘绥铭向北青报记者坦言,中国人目前“性就是不好”的观念依旧根深蒂固。谈性色变,或好奇或排斥或偏激,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样。面对这些偏见和攻击,很多时候研究者不得不站在道德边界上,尽力说服自己接受所见所闻。即使是他门下的女研究生,在从事红灯区调查时,也会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考验,“田野调查时,深入了解红灯区小姐的遭遇后,有些年轻学生告诉我他自己内心也濒临崩溃,也有人退出。”/ E* Z+ G1 ]$ K. }) y
& X3 a6 {+ P1 L+ ~ 现场5 o/ x6 x2 d' F: X" \% D
; B5 L$ ]/ l- Z 性学第一人潘绥铭对话人大学生:“理想的社会不会有人听我的课”( a" w8 ?% A1 p% o
- D* j1 H/ E9 a/ _/ M4 a
性学教授“被处分”,引发了社会对中国性学教育的关注。但“被处分”事件发生以后,潘绥铭教授却显得异常低调。他谢绝了多家媒体的采访要求。前日晚上,潘绥铭教授出现在人大一校园社团组织的沙龙“跟老潘聊聊性的社会问题”活动中,与人大学子共话“性学”。 ! Z8 f4 G d3 V& P 9 Q3 }$ [5 h8 t; Y3 h; H& V4 j 主办方宣传称此次沙龙“内容涵盖非常广泛”,“性产业、小姐研究、性教育、同性恋、婚姻法等等,没有老潘不聊的话题”。 * b- a5 d6 ^. u) b; p0 J9 g& L3 P1 D7 c( z9 N. y; N; Y. y
12月26日晚间,人民大学西北角的知行宿舍区地下的“阳光地带”,这间不足15平方米的小厅,更像一个简易版KTV包间,沙龙开场前半小时,环形沙发已满座,社团的同学又在大厅正中加了几排椅子。* j8 h' O# t3 T& t% W& u
: h2 Y* ^* O' f; p" p! A6 K' ~( M1 j对话 7 v2 a) ]4 V0 Y# L& M+ W+ W1 `. M, ]4 D 高校性学社团 招新时学生绕道走+ ~: c5 E. C K6 A% J: C2 I
1 B' T& j3 d3 C" i+ _5 M4 }
对话人:此次“老潘”沙龙的活动组织方、北京高校唯一研究性与性别的学生社团—人大性与性别研究社负责人张枭! L' v( C9 j, l4 N, C3 f
- c. p8 l, D: d3 D' X
北青报:你们社团是什么时候成立的,成立时初衷是什么?1 U+ I( [8 x' c% B% k
. `. J- V4 `* Q& q3 G 张枭:我们是去年10月成立的,我们社团创始人有两位师姐。她们听过“性社会学”的课,受到了启发,就想成立这样一个兴趣社团,也为全校对性与性别有共同研究兴趣的同学开辟这么一个空间。 & f7 d& W5 p+ Z. ^ T0 i+ x! J$ D) u- l, Q0 u 北青报:你们社团成立了一年的时间,目前开展过哪些方面的活动?学校性学研究所给你们提供了哪些帮助? 9 g0 l4 X9 [$ h" b4 \4 t) w/ g: c8 k2 J; R: e. A5 I/ K r
张枭:性学研究所的黄盈盈老师,是我们社团的指导老师,我们同时也和一些NGO在合作。就目前来说,我们开了沙龙、读书会、讲座等活动,都和性别或性问题有关,法学、社会学等领域的专家都被邀请过。在一些特殊的活动日,比如世界艾滋病日当天,我们还会在校园里有些宣传或者路演之类。 * |2 k b `, g" _" Y % s. d' G9 k3 y, L: y 北青报:你们成立这种普及性学的社团面临社会压力吗? : ]: l: `* W/ D1 }: |3 C- R 1 z; x- V! S0 Q" P* y% \1 B 张枭:的确面临一些社会偏见。比如社团招新时,我们在大声宣传时,就有同学不自觉地往后退,绕开我们。但其实,关注同性恋问题,只是我们社团活动的一部分。我们是一个偏社会公益的组织。就社会的整体环境来讲,现在比较宽松了。大学生中理解和支持的比较多。我们社团目前核心成员有十来人,活跃成员有100多人吧。 g. c6 L9 q9 ^7 o* e 4 G Y: W; [: I1 _ 北青报:潘老师和你们社团接触多吗? 1 }2 R, q5 u& }3 D, q 7 K! `. D( T5 G# F 张枭:潘老师退休之后仍然很忙。平时我们也不愿多打扰他老人家,但有时候向他征求活动意见时,他的态度很支持。像上次受邀做一次讲座,他一连讲了三四个小时。他没有架子,不拿范儿,是个很逗的老头儿。 ' g' s: I. t3 ^ D